202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北京市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机器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中的一员,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循着报告指引的方向,北京经开区在发展机器人产业方面有哪些优势?未来又将如何落子? 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经开区持续靠前布局新赛道,激活发展新动能。紧抓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窗口期,经开区于2023年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正式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明确到2025年,机器人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达50%以上,搭建50个机器人应用场景示范项目,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60台/万人,产值规模达到100亿元。 在《计划》绘就发展蓝图的基础上,经开区如何依托区域现有优势,持续向前发力?经开区汽车与智能制造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加速推动经开区机器人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集聚国内外一流机器人企业,承载转化重大产业化项目,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应用新高地和产业生态示范地。”目前,经开区已汇集了110家机器人企业,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的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形成了人形机器人、医疗健康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六大企业组团。 在如今的经开区,无人配送车穿梭于大街小巷,成为打造智慧城市过程中的一道风景线;智能工厂中,机器人的身影常出现在产线上,在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人力成本;医疗领域,以水为刀的手术机器人不仅能够解放医生双手,同时能够减少或避免因热损伤造成的多种并发症……完善的产业链群提供着创新动能,经开区不断拓展着机器人应用场景,“亦庄造”机器人赋能着千行百业,成为经开区打造世界级高精尖产业生态中的一张响亮名片。 当下,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迭代升级,机器人正从“拟人”向“类人”进化,人形机器人也成为新一轮的“风口”。放眼未来,经开区在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方面拥有着突出的优势条件。《计划》指出,经开区将聚焦人形机器人,建设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核心技术。从行业发展来看,2023年11月,国内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在经开区成立,由机器人整机、核心零部件、大模型等企业共同组建,将打造全球首个通用人形机器人“硬件母平台”,首个大模型+开源运控系统“软件母平台”。近日,该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在经开区成立,将围绕人形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为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创造了条件。 从北京市来看,经开区是北京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此前发布的《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指出,面向未来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需求,将在经开区等地重点发展类人机器人等细分产业。前不久,北京市设立了500亿元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其中,目标规模为100亿元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注册落地经开区,将围绕国家及北京市机器人产业相关领域战略性布局开展直接股权投资,重点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链创新应用等领域。 凭借扎实产业基础、领先技术水平、多元应用场景、大力资金支持,经开区将乘风起势,以《计划》为引领,发挥小米、优必选、长木谷、博雅工道、软体机器人等头部企业示范作用,打造机器人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我们会继续优化产业空间,将建设中关村(亦庄)国际机器人产业园,打造集研发创新、公共服务、应用示范、产业集聚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建成产业链条完整、产业生态良好、综合实力显著的国际一流机器人产业基地。”汽车与智能制造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另一方面,我们将继续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提升企业服务质效,成立专业化机器人产业运营平台,培育引进一批国内外重点企业,搭建机器人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打造形成机器人产业综合集聚区。 |